夯实村级组织的中坚力量
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近年来,衡山县立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采取过硬措施,实行多管齐下,着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稳定了村干部队伍,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利用换届契机,严把村干部进口关
一是坚持标准选人。为适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按照基层组织法和换届有关要求,一方面,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从严控制村干部职数。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一票直选”等方式,认真落实群众“四权”,使一大批有能力、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人当选为村支两委成员。目前,全县319个村,实现“一肩挑”的265个,占总村数的84.4%,交叉任职村290个,达到92%;女村干部330人,占33.1%,其中女村支部书记14人;35岁左右的258人,占25.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76人,占57.8%;换届后的村干部无论是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还是学历结构都更趋合理。二是扩大视野选人。要求各乡镇在换届前,对全乡镇人员进行摸底,全面掌握符合竞选村干部的人选,在保证村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村干部的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经济能人、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一大批“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选进了村两委班子,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选拔了65名致富能手或私营主担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在新一届村两委成员中,有一技之长的达到70%以上。三是储备能量选人。在全县大力实施以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内容的“农村经济能人递进培养工程”,切实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采取组织推荐、民主推荐的方法,将那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发展前途的外出经济能人、乡土拔尖人才、乡镇站所专业技术干部、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等优秀人才选拔进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定期进行培养、锻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每个村保持3-4名常数。近三年来,通过培养发展,全县共有637名有前途、善服务、讲奉献的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184名实力强、潜力大、能发展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把42名党员产业带头人选拔进了村干部队伍。
二、适应农村需求,立体式培训村干部
县委坚持“上调一级、优先教育”的原则,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提高村干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一是开展定期轮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制定了全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3年培训规划,每年举办一次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以县、乡两级党校为主阵地,以村级党员活动中心为补充,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本级培训与上级调训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对涉及“三农”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轮训。近三年,全县累计举办各类村干部培训班500多期次,培训3000多人次,每名村干部年内轮训均达到了2次以上。去年,我们又结合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土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期村干部培训班,400余名村干部参加了培训。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坚持把发现培育典型、树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培养村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县每年坚持开展“五个好农村党组织”、“五个好”农村党员、优秀“三型”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星火科技示范带头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大批优秀村干部的典型,并在县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制作《先锋谱》专题片和宣传光盘,在电视媒介上推介先锋人物和典型事迹。三是依托产业协会,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先后组建了衡山黄鸡、店门草席、沙泉早白薯等24个产业协会和48个产业示范基地。各乡镇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产业基地优势,围绕“传播技术、示范经营、推广现代农业”的目标,通过聘请专家授课、经济大户介绍经验、村干部现场操作等手段,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会管理、会经营的素质和能力。近三年来,先后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185期次,培训农村党员4420人;先后聘请20多名专家进村指导传授种养技术,下派技术人员1620多人次入户传授实用技术, 选派了1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外地参加实地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全县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村干部定期收看网上的种养、加工等致富节目,提升他们的致富本领和带富能力。
三、强化目标责任,全方位监督村干部
一是目标考核监督。全面推行了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年初各乡镇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年底按照岗位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年终考核,并作出组织评定。组织评定的结果,作为村干部奖惩、绩效报酬发放和调整不胜任干部的依据并归档。二是群众全程监督。积极推行村务、党务公开“阳光工程”,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和完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均要求通过村民会议或全体党员会议进行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真正确保了村务、党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提高了透明度。近年来,群众反映村干部在财务、村务上的信访案件大幅降低。三是组织跟踪监督。一方面,对现任村干部、离任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基本信息和任职情况全部进行了信息采集,做到一人一档,专人保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廉政谈话、民主评议、述勤述廉等制度建设。去年,我们又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务公开指南》、《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和《村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推进村干部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四、落实各项待遇,多层次激励村干部
一是提高经济待遇。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了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各项经济待遇,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还列支为在任的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等相关待遇。二是提高政治待遇。建立了县领导、县直单位及乡镇领导包村责任制,要求包村领导必须不定期下乡调研,帮助村级组织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使村干部在工作上有了得力“靠山”。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中,适当增加基层干部的代表名额,扩大其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提供更多机会;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年轻村干部,安排专项名额经招考录用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优秀的可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到目前为止,已有2名村干部考录进人乡镇工作人员。部分乡镇还组织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三是优化工作环境。积极改善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2006年以来,全县对72个无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改建,并统一配备了办公设备,健全相关制度,为村干部工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高标准建设了172个村级远程学用示范站点,其中5个市级远教学用示范站点,加快了村级工作信息网络化、办公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