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个”结合 突出“三农”主体
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又是今年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村。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理念,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凸显乡土特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结合村情村貌,强力推进宣传工作,确保全民参与。一是层层动员。自乡镇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后,该村迅速召集村支两委成员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认真安排、研究和部署。先后两次集中学习,强化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动员会,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全村进一步延伸、扩散。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具体内容、精神内涵进行广泛宣讲,科学发展理念更加入脑、入心。二是集中宣讲。组织开展了一次以“讲科学发展、树文明新风、促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大型宣讲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有关知识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县级领导和乡党委书记到村讲课,村支两委干部、全体党员组长、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听课。通过集中宣讲,进一步深化了全村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了解。三是及时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宣传典型,推介经验,形式灵活多样。在村部、村主要路口、人口集中地悬挂横幅5条,张贴标语20余条。充分利用村部广播,每天中午和傍晚面向全村进行一次科学发展观理论宣讲;以简报和短消息的形式向县、市及时上报信息,反映活动进程及成果,现上县学习实践活动简报5篇,市学习实践活动简报2篇。
二、结合农民实际,扎实抓好学习调研,确保入脑入心。一是编印学习资料。为了使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该村组织拍摄了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村风民风以及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实景照片,再配以科学发展观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有关知识要点,编印出一本独具本地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全村共发放学习资料900余份,基本做到人手一册。二是搭建特色载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乡土特色,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为学习载体,以贴近群众生活的小故事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以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等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灵活。目前,已编写科学发展观唱词20句,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农村政策法规、乡风文明、破除迷信、保护环境等方方面面。该村皮影戏演出团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简练的方式在全村演出计4场次。三是深化调研成果。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召开了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对所形成的调研成果进行逐一梳理,对调研报告提出的相关对策和措施进行相互交流,进一步深化了调研成果,明确了整改措施,促进了调研成果的转化。
三、结合农村现状,着实进行检查整改,确保促进发展。一是着实转变乡风。作为省、市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村,该村充分利用运动场地、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等自身资源,将农民的业余时间从麻将桌上解放出来,组建了腰鼓队、大鼓队、龙狮队,组织他们跳舞、读书看报、参加体育锻炼等,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并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一整套制度,引导广大村民自觉遵守、互相约束。开展了“五好女性”、“卫生示范户”等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开展,村内家风、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形成家家讲文明,人人倡新风的良好风尚,群众之间形成了学新风、比新风的热潮。二是着实改进产业。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该村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并与附近8个村的780户村民签订土地经营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流转土地1500余亩,与北大荒种业公司合作以300亩稻田开展杂交稻制种,其余1200亩种植优质杂交早稻品种,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三是着实改善环境。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300余万元用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硬化了村级广场,配备了体育器材,对村主干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修建了垃圾集中收集点12处,建休闲亭1个,村委会和四位村民签订了保洁员的聘任合同,全面负责村公共场所卫生,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用卫生安全水;新修U型渠道8000米,新建水池2个,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