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业型党员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创业是新时期的主旋律,创业者是新时期的先进分子,创业型党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打造“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是一项事关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的先导工程。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清除一切妨碍党员创业的思想观念、破除一切影响党员创业的体制弊端、废除一切束缚党员创业的习惯做法,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创业富民步伐。
突出创业为先,拓宽选人视野,设立广聚贤才“蓄水池”
当前,江苏省北部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创业型人才的主体分散在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创业能力不强。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发展创业型人才入党工作中,探索了一套集“建”、“聚”、“培”于一体的新机制。“建”,建起创业型人才数据库,使各类创业者始终处于党组织视野之内;“聚”,把思想引导融于服务、扶持各类人才创业之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加大培训、加强管理,促进创业型人才尽快成长、成熟。坚持每年集中开展一次专项调查,通过从乡土人才中选培、从群团组织中推优、从外出务工人员中吸纳等途径,对本地各类创业群体进行分析排队,将乡村现有的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小老板”等各类能人,以及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打工族”纳入组织培养视野,建立起总量近万名的“创业型人才库”。对其中年纪轻、有文化的创业青年,通过教育引导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跟踪培养;对经济发展的“能人”、科技致富的“能手”、富民强村的“能将”加强储备性培养,择优任用。目前,全区“创业型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库”动态保持在5000多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在500多人。
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党员工作必须摒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坐等上门”的传统工作方法,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出击”,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引,变自然成熟为催生成长,打破身份、资历、行业等界限,不拘一格遴选培养对象,把农村现有的一批“留守人才”和外出务工创业的“流动人才”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从中精心培育一批“红色种子”,为农村创业型党员队伍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强化创业培训,优化实践载体,创设历练锻造“大舞台”
创业能力需要通过强化学习培训才能获得有效提升;创业潜能需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方可竞相迸发。针对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的创业无技能、发展缺动力问题,我们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搭建竞技平台,引导和激励农村党员干部主动投身创业实践。首先,抓提能,确保党员干部创业有本领。以实施“党员增智”工程为抓手,分级细化党员培训的年度目标。依托宿迁技师学院、培训一条街和企业培训基地,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优先对党员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依托“南北挂钩”平台,委托张家港市为村干部“量身订做”培训课程;依托党校、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和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开办村干部党校大专学历班和各类党员创业技能培训班。每年定期组织创业党员参加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或外出考察,着力培育一批“党”字号的青年企业家。目前,全区4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拥有大专学历,70%以上的农村党员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创业技能。其次,抓竞技,确保党员干部“双带”有舞台。进一步深化“村干部创业竞赛”、“星级”创业党员评选等多项赛制,引导村居之间开展升级进位竞赛,推动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目前,全区1.5万名农村党员家家门前都挂上了“共产党员户”的红牌,500多名创业党员创办了“双带”示范项目。第三,抓选培,确保创业型党员有为、有位。大力推行“支部+能人”模式,让思想先进、勤于创业的“贤才”进班子、挑大梁,让善于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开拓奋进的“良将”在村级组织担当“领头羊”。通过“加凳子”,让创业型党员跟班挂职锻炼,在服务村级经济发展中显身手、强觉悟;通过“添位子”,聘请在外创业的党员担任村经济顾问,推选创业型村后备干部担任产业协会党组织负责人,“创业型党员”效应逐步放大为“创业型支部”效应。
实践中我们体会,优质载体是党员干部创业的重要舞台,载体建设是打造创业型党员队伍的重要内容。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党建载体设计,要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活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要围绕创业型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精心创设一套集素质培训、创业服务、激励保障等于一体的激励性载体,充分发挥载体的引导、激励、示范、服务功能,让广大党员自觉认同、自愿参与。避免出现一味向党员提要求、派任务式的活动载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
精塑成长环境,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党建工作“强磁场”
以“党员创业无障碍”为目标,精心打造创业环境,为党员干部创业加薪助燃,着力增强党组织在创业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一是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劳保、科技等部门力量,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缺创业项目、缺创业资金的“两有两缺”创业人才建档立卡,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让更多的有志者在党组织的关心下成长为创业能手。二是开辟融资绿色通道。针对青年创业存在的资金瓶颈,我们会同信用联社等部门,发放“青年创业卡”,给予创业青年贷款授信和一定的利率优惠;对缺少创业资金的党员,区委设立“党员创业扶助基金”,每年从省扶贫小额贷款中争取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党员干部创业,区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扶助,同时对受助对象提出“双带”创业目标。三是激发村干部创业活力。逐步加大对创业型村干部的经济奖励、精神鼓励和政治激励力度。通过“盘点式”驻村调查,设定每个村居发展综合指标,实行“一村一策”,对完成目标任务的村干部给予工资上浮,实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乡科级干部待遇;研究出台《关于选聘村(居)党组织“双强”书记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实施意见》,通过“提职不离岗”的办法,定期选聘“双强”型村级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班子,有效地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实践昭示我们,有吸引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号召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创业群体价值观日益多元化,部分创业青年政治热情淡化,入党热情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引导、素质培训、扶持服务等环节,还有不少工作缺位或不到位,导致在凝聚创业型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因此,必须把党的工作有机融入到农村各类创业型人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中,把思想教育融于服务、扶持党员创业实践中,在经济、政治、精神等各个层面健全激励党员创业的动力机制,让创业型党员干部感到有荣誉、有实惠、有地位、有希望,从而形成催人奋进的推力机制,出现“党员想创业,创业者想入党”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