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衡山党建网 > 组工文化

努力将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发布时间:2011-08-03 来源:

 ——衡山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推进群众工作

衡山县委组织部

 

衡山县历来非常注重群众工作,自去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宗旨意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努力将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一、谋民利、帮民富,全面践行为民办实事承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从当地实际出发为群众谋发展、想路子、定规划、立产业;要积极向群众宣讲党的惠农政策,为想发展、要发展的群众提供资金、信息、技术支持,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致富;要集思广益,协调联动,将困难和弱势群体的脱贫致富作为工作重点,让他们同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在群众的心中树起丰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才能凝聚起人心和力量。一是县级领导“五个一”活动带头履诺。县级领导干部主动履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承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履诺践诺中立标树样,带头深入基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群众意见;搞一次大走访,年内,对联系乡镇所有村进行一次全面走访,并记好民情日记;开展一次调研,根据分管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联系村上好一堂党课;解决一个联系乡镇(村)、科局群众反映突出的难题。通过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五个一”活动,促动各乡镇和县直机关单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做群众的贴心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为民政府,切实将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创建流动巡查岗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突出抓好群众工作,通过“三有两评”、民情小分队和一线工作法等举措,尤其创建了群众工作流动巡查岗机制,从纪检(监察)、组织、政法等相关部门抽调了30余名领导干部组建成8个群众工作流动巡查小组,在各乡镇逢场赶集日,直接向赶集的党员群众了解乡镇干部下村走访、县直机关接信接访等群众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民情民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去年全年开展了流动巡查行动20余次,受理群众投诉136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个,群众急需、急盼的一些事实好事得到有效解决,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三是全面唱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当前开展的中心工作,结合群众急需、急盼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结合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回应群众期待,进行公开承诺。广大党员严格按照“五带头”,积极开展“设岗定责、依岗承诺”活动。同时,通过对承诺事项采取常跟踪、常讲评、常督查,切实保证了承诺事项落到实处,取信于民,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县568个基层党组织,15537名党员全部进行了公开承诺。据统计,去年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公开承诺内容共2158项,党员公开承诺内容共计38625项,践行率均达99%以上。其中,为民办实事投入资金360余万元,为民办实事数达579件,解决突出问题120多个,慰问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600多名,慰问物资、资金总额达6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开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反响较好。

二、解民忧、暖民心,着力解决切身利益问题。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新理念,加大投入,强化举措,狠抓落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断增强群众对创先争优活动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成立了县委群众工作部,深入开展“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和干部参加劳动等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先进性和榜样行为去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凝聚群众。县直机关各单位结合“企业联村、部门帮扶、党员干部驻村”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以“形势教育进农家、法制宣传进农家、道德新风进农家、和谐文化进农家、帮扶项目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农家”活动。”各乡镇开展“进百家屋、知百家情、帮百家事”的“三百”主题活动,引导乡镇干部多深入农户,多了解农事,多帮助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生活上的事情。去年来,全县2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累计发放31项惠农资金6978万元;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提高到146元和60元;新建了马迹镇敬老院,全县17个乡镇敬老院全部实现了新改扩建;“新农合”参合率达97.3%,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4455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100%动态清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5户,建成廉租房308套,在建292套;白果国光地质灾害治理和湘江渔民上岸定居工作有序推进。

三、促民乐、转民风,有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促民乐。积极推进县城“四区”建设,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力度,抓好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方便了城区居民生活,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乡镇机关“五小”设施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乡村道路卫生、集镇市场改造等工程稳步实施,推进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乡村道路清洁了,基本解决了马路市场,集镇更规范了。店门镇白泥村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十大文明村,全省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福田铺乡白云示范片召开,“城乡统筹,镇村共建”的新型建设模式在白果镇岳北示范片取得进展,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越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投资300多万元对全县所有村街、社区的群众文化娱乐中心进行了维修和维护,配齐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各类文体设施,新建了26家农家书屋和12个农村健身场所。全县共成立棋牌、歌唱、舞蹈、篮球、腰鼓、龙狮等群众团队110余个,组织开展母亲节文艺演出、迎“七一”唱红歌、青年歌手比赛等各类活动200多场次,参与活动人员达12900多人次,为开展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转民风。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福田铺乡坪田村退休回乡的老干部、共产党员赵冬梅针对社会不尊老、不敬老的歪风现象日益严重,他和村支两委商量,成立坪田村老年人权益保护协会,自筹资金每年评选“十佳好儿子、好媳妇”活动,目前,该村在赵老的倡导下尊老敬老一时蔚然成风,此活动还辐射到全县其他各乡镇村。长江镇以远教站点为平台,在全县率先开展了“五星级文明户”、“十佳道德模范”、“好老人、好儿子、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真正把远教站点建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娱乐站”。三是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培育了一大批体现衡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团队,创作了一批叫好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文明奥区”的内涵。近年来,衡山县荣获了“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老年书画之乡”等多种称号。福田铺乡皮影戏被评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北山歌》荣获全国第九届艺术节最高奖项“群星奖”。

四、维民权、促民安,稳步推进社会和谐步伐。和谐是群众工作的基础。维民权、促民安需要群众工作前移,领导干部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要带着真心和真情下基层接访、带案下访、现场受访、座谈走访和基层巡访,通过大接访、大走访提前介入群众所忧所虑,及时疏解群众心结,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一是开展矛盾“大排查”。各单位各部门针对本部门、本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隐患进行排查,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领导和办结时限。各乡镇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的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隐患,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对重大矛盾,由党政一把手具体负责,对一般矛盾,根据乡镇干部包村责任制的要求,责任到人,限时调解,对群众的合理性诉求,实行“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包调查研究、包协调处理、包督办落实、包教育稳控。二是建立“大接访”制。县委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挂牌接待群众的“群众接待日”制度。每周三为县级领导干部的“群众接待日”。各乡镇和县直部门领导干部随时接访,并公布接访领导的名单、职务和接待的时间、地点。变接访为主动下访,在重要节日、重大政治活动等敏感时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开展集中下访活动,掌握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矛盾,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逐一登记造册,及时报告,协调解决。三是实施“大调解”。县委成立了由纪检、政法委、信访、司法、民政、公安、法院、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接访调解服务中心”,村(社区)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方式,调解矛盾,增进和谐,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群体性事件不出县。各乡镇通过建立群众工作站,每逢赶集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必须到群众工作站接访处访。通过调解,最终达到“四个到位”的目标,即对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对要求过高的教育到位,对无理纠缠的稳定到位,对触犯法律的处置到位。通过实施大调解,一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省先进,“安全感”民调活动排名全市第二,“安全生产年”活动成效显著。事关社会稳定的213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缓解和解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和谐步伐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