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民情日记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阴天
今天是大走访活动第一天,上午8点整,我会同几位同事,一起乘车赶往县委组织部的驻点村福田铺乡衡丰村。
体 验
上午9点,我们一行7人在乡政府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衡丰村。衡丰村坐落于福田铺乡东北端,因境内原有一衡丰积谷仓而得名。沿着通村公路,一路蜿蜒,偶有颠簸。时下正是清明节前,大地回春,草木青翠,空气清新。放眼望去,田野绿树中,一条条水泥路像一根根“触须”,通向一栋栋白墙黑瓦小楼,不时还有红墙蓝瓦欧式别墅映入眼帘,不觉感叹:好一番新村新景!
车子一个急转弯上坡,即到了衡丰村村委会。宽敞的村委会前坪已全部水泥硬化,几株高大的桂花树翠郁葱葱。再向上就是两层小楼,看格局,很明显村委会是由村小学改建而成的。一楼两间已租出去用作加工耳线耳塞,进入加工区,十几名农村妇女正在操作灯下双手娴熟的扯线、穿线、扣环和拧接口。看着忙碌的工友们,我们不由的与她们拉起了家常。
“工资是计件还是计时?”
“按计件算工资”
“一个月大概可以挣多少?”
“这个说不准,赶货时有两千多;活不多,千把块也很正常。”……
我深知“就业是难题”,把工厂开在“家门口”不失为一个好举措,招收留守妇女就近务工,让她们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劳务收入,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接着,我们一行来到村委会议室,村委三主干非常热情,又是倒茶又是递烟。随后,我代表驻村工作队道明来意,衡丰村党支部书记宾书记就该村基本情况简明扼要的作了介绍,也“不失时机”地提出村里亟待解决的“村公路修整、村部维修以及5口水塘清淤加固”等几个难题。
释 然
在简单了解村里情况后,我们在宾书记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两家困难户。随行车子在通组到户水泥公路上弯绕前行,所见依然是绿树白墙,鸟语花香。不多久我们就停在一栋简单民房前,墙体历经风雨侵蚀,绿斑丛生,旧式木门、木窗早已褪去色泽,泛着灰白,禾场中几根竹竿上晾晒着老旧发黑的棉被,与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漂亮的瓷砖外墙和簇新的不锈钢门窗的独院小楼相比,这一切已然告诉我们这家主人生活的困窘和不易。这时,在宾书记的招呼下,女主人袁冬青拄着拐杖,两脚明显不对称,一瘸一拐地将我们引进家门。推开木门,只有简单的几样老旧木质家具。当我们询问袁冬青家庭情况时,她胆怯的抿紧嘴唇,直低脑袋,不敢直视突然造访的陌生人,倒是一旁的宾书记心直嘴快地介绍起了她的情况:1982年出生,外乡嫁到本村,肢体先天残疾,无小孩,丈夫智力低下,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以及偶尔打打零工。我们送上慰问金,并鼓励他们俩夫妻俩自立自强、和睦相处、好好生活。
随后,我们来到低保户陈宅政家。他今年60岁,属两女户,2011年因身体中风落下右腿残疾、口齿不清等毛病,妻子腹中长瘤,去年手术后恢复尚好。因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去年村里为他一人办理了农村低保,但他认为自己家境本不富裕,两口子又多次遭病,花了不少钱,提出老婆也要吃低保,甚至对村支部书记扬言:“你不帮我老婆办低保,我和老婆就会提瓶农药死在你家!”我们的到来,让陈宅政很是高兴。在询问他身体和生活情况后,我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关于低保的事情,听说你要提瓶农药去宾书记家?现在农村低保是“提标不扩面”,每村的低保名额是固定的,上一家就必须下一家,这都需要通过村委会集体公开评议并公示,不是想要就要,想吃低保就可以马上吃到低保。希望你能理解政策,理解村干部的难处。”听了我们的解释,陈宅政不住的点头称是“谢谢,你们太好了,太关心我了!低保的事只要政策讲清了,就没事了。”我们在陈宅政真诚的“谢谢”声中离开了他家,但萦绕在我心头的不是“谢谢”二字,而是那朴实的一句“政策讲清楚了,就没事了”,也因这我的心情也逐渐释然,脚步也更得轻快。
倾 听
按照既定安排,下午我们还要组织召开了一次党员代表座谈会。简单而整洁的衡丰村村委会议室,临时将四张长条课桌一拼凑,一个小规模的座谈会会场就布置完成。下午2点,9名党员代表们一一进场落座,他们中年纪普遍偏大,其中唯一的一名女代表也早已当了奶奶。我们简单说明本次座谈主题,主要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转变作风以及村级经济发展”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阵窃窃私语过后,党员们开始敞开心扉,先后发言。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县委组织部到村里召开的座谈会。新的村班子很不错,尽职尽责。衡丰村是多年来的红牌村,希望新的班子继续发扬光大。”一组组长、党员李健全第一个站起来打响了头炮。
61岁的五组组长、曾任近10年的村老支书杨建新接着发言:“我很高兴县里的干部到下面找群众谈心,了解民情,听取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这次举措很好,党的干部腐败严重。如果党内不整治,就可能亡党亡国。毛泽东时期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今非昔比,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了。建议乡干部多下乡多下村,村干部要带头种田,不要花钱请别人种。干部真正转变作风,这样才符合上面的精神。”
“我来说几句,本人是孤儿,对党深有感情。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清了形势,反腐败,抓作风,我非常赞同。最近中央又倡导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县乡两级干部应该要多到村里、农户家走走。”有着42年党龄的七组老党员王光贵激动地说。
四组党员宾洪义说:“我是四组组长,去年我种了20多亩水田,有的人自己不种田却白拿国家补贴,我认为要按照“谁种田谁受益”原则发放粮补,才能调动种田者的积极性。”
……
两个多小时的畅所欲言,他们有的心情激动,有的深有感慨,有的满怀期待,有的心焦困惑,有的言辞犀利,话语虽简短直白,通俗易懂,但句句透着真情,贴合实际。我和同事们一边细细聆听,一边提笔认真记录,不时感叹基层党员敢言能言会言,也深受启发和鼓舞。
思 索
一天的走访下来,虽累却感慨颇多。我是地道的农家出身,尽管呆在机关的时间相对多一些,此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下到村里,就如回“娘家”,倍感熟悉和亲切。然而面对所触及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困难群体以及县乡村干部队伍作风等问题,我不禁深感肩上的责任,农村发展、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不可否认,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但乡村基础建设资金缺乏、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党员致富帮带能力不强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难题,还需要政府和各级干部找准群众利益所在,多思考、多筹谋,真正发动群众、带动群众。对于农村无劳动力、有心无力改变现状的贫困者来说,袁冬青和陈宅政只是广大农村贫困人群当中的一个缩影,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社会和政府的关怀、希望能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把关怀的触角触及到他们。机关干部下乡下村,基层党员群众固然盼望能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带来实惠,但他们更盼望有向党组织倾诉想法、反映民情民意的机会,多组织一次座谈会,多到农户家走走,多听听老百姓说话,充分尊重群众话语权,用心倾听也是密切联系群众。
如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我们应有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实情、搞调研、解困境中快人一步,先行一程;要在民情民意倾听中对照检查自己,反思自己和部门工作的差距,做到沉下心,务好实文章,用实际行动增进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感情。“心越近,情越深,务实为民爱才真。”我也相信,有我们党的正确领导,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用心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同频共振,一定会得到群众的赞同和认可。(杨海霞)